“‘自強’與‘制夷’是近代留給我們的必修課題,‘革命’與‘改革’是歷史召喚我們做出的抉擇。誰才能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革命,中國人民又會跟著誰邁向富強文明?”打開首都師范大學李松林教授的“中國近現代史綱要”慕課,學生們總能被他充滿激情的講述所吸引。
這門慕課自2013年在超星爾雅平臺上線以來,每學期選課人數一直保持在5萬人以上,累計選課學生達34萬余人,累計使用學校達230所,其中既有教改前沿的南方科技大學,也有新疆醫科大學、西藏民族大學等西部高校。
“慕課是一種新潮流,是當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一種學習模式。”談起做慕課的初衷,李松林說:“雖然我已是有著42年高校思政課教齡的老教師了,但我也不甘落后,也想跟上時代的潮流。讓更多學生感受我的教學,我覺得很有價值。”
慕課的“短平快”改變了傳統教學“滿堂灌”的模式,對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,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“一節課只有10多分鐘,隨時隨地都能學。”學生劉倩倩說:“李老師的一節視頻,往往聚焦一個問題,比如怎樣認識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,如何評價戊戌變法、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等。有時候,我們年輕人在思想深處會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,但李老師總能把問題講清楚,并且引人深思。”
“要堅持教學手段的不斷創新,就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教學中的突出作用。只有真正實現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,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,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,這樣才能創造出以學生為主體、以教師為主導的生動活潑的思政課教學場景。”李松林說:“我們在慕課教學中增添了大量歷史圖片、文獻原文、影視作品、紀錄片等,既增加了課堂的可視性,又能引導學生跟著老師走。”
在傳統教學中,李松林與學生的互動非常多。在慕課課程里,學生們依然能廣泛參與、積極討論、學在其中、樂在其中。李松林常以時政熱點、社會問題為切入點,組織學生進行課后討論,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語中碰撞思想、共同成長。在慕課的留言平臺,李松林的綱要課往往好評如潮:“課程緊密結合社會文化生活,深入淺出,讓人興味盎然”“課程讓我對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”“我學會了用歷史的眼光審視自我與外部世界”……
“今后我們將繼續對這門課進行完善和調整,使課程內容更具針對性。”李松林說,我們預計還會開設紅色經典影片與綱要,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等視頻課程,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進教材、進課堂、進頭腦,將慕課、微課、翻轉課堂等授課形式融入教學,讓學生在新的教學方式中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,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與價值觀。